【觀點】記929全球連線與港同心前夕的反思

PC: Democracy for Hong Kong in Scotland

這兩天的情緒格外激動,尤其是示威前的最後一個清晨。
心中五味雜陳的情緒沸騰著,不安,焦躁,興奮,期待,恐懼,我找不到一個形容詞,能完整的表達當時滿腔複雜的情感。

凌晨五點,總算把下午抗議要使用的背板、旗幟、傳單等等宣傳物資,通通備齊。拖著疲憊的身軀,回到宿舍,終於有時間回覆一整天累計下來無數的訊息。我邊回著messenger,邊開始思考下午可能會出現的狀況,也同時思考著這幾天經歷的種種。
就在與朋友提到面對海外臺灣人刻意疏離政治、公共事務的無力感,以及許多不同族群的學生會會以「和平」作為理由,避談任何政治或參與可能跟政治沾上邊的活動時,我突然間一個激動的情緒湧現,說了句:「就連這麼重要的事,他們到底為什麼可以依舊不在乎!」
一句話帶著憤怒、哀怨、不理解,重重的擲地——很沉,很沉。

朋友愣著不說話了,興許也不知道該說什麼,或能說什麼,也深怕多說什麼,會造成我更激動的情緒與反應。

選擇勇敢,從來就沒有給我們怪罪別人的權利。

隔天一早,冷靜下來後我發現的是,其實這樣的一句話,對他或與他相似的族群,都是不公平的。他本也屬於沈默的一方,像許多沈默大眾一樣,都選擇不去彰顯自己的想法、立場,不高調表達自己的意見。然而,這樣的選擇並不代表他們對周遭漠不關心或漫不在乎。當然有些人確實是如此,但不是所有人盡是如此。而每一種選擇,都有他應該被予以尊重的權利。

選擇站出來,選擇抗爭,從來就沒有讓我們絕對的優於他人,更沒有給予我們怪罪別人的權利。

那是我們的選擇,正如同他們同樣平等擁有自由選擇的權利。這樣足夠成熟的相互尊重,也是我們在奮鬥的,民主自由的價值不是嗎?

持續努力,打造一個讓人們能更勇敢表達的空間。

沈默大眾選擇不去表達,背後的原因有千百種。很多人可能因為不同的考量、包袱,而選擇不站出來,但默默關注,甚至是默默支持。很大宗的原因,可能是因為擔心被貼標籤,害怕引發衝突以及各種自己無法掌控的情況。而這邊的共同點,就是恐懼。因為我們生活的環境,還不足以提供一個足夠安全與開放的空間,讓所有人皆能自由抒發自己的想法,而不致懼怕。

因此,身為選擇站出來的人,我想,比起一昧的怪罪選擇沈默的朋友們,我們可以做的,是審慎的去思考「該如何打造一個讓人們能更勇於表達的環境,以及一個足以容納並尊重多元開放想法的空間?」

這個部分,我目前也還在思考,沒有完整的答案。但希望努力的目標,是從個人做起,期望能做到尊重多元意見(就算是反方言論也是),理性溝通,不去評價及怪罪沈默族群。與此同時,持續堅持所相信之正義,並不退縮不懼怕的勇敢發聲。

PC: Democracy for Hong Kong in Scotland

後記

上街前夕,就在我們完成大部分的準備事項後,一同組織這次行動的香港朋友特別叮囑我,萬事務必小心。他說,中國大陸青年針對上一次的行動,有組織一個群組,專門來現場與圍堵他們,並且撕毀他們的宣傳品;同時也有一個網站專門在通報疑似「叛亂份子」的資訊,並會將這些人的私人資訊與照片全面公開,以致許多人都已因此受到影響與威脅。聽到這些資訊的當下,我心中是很難受的。難過的地方不只是心疼那些生活已被影響的香港人們,更是感嘆為什麼在二十一世紀的現在,我們仍舊無法活在一個能夠彼此尊重的社會裡。我理解撕毀宣傳品的中國大陸青年的動機,也尊重他們不一樣的意見,更樂見他們也願意出來表達訴求。但我還是認為,比起肢體衝突與直接的破壞,或許開啟更多對話空間,才是我們更需要的。而這不是任何一方的單方面責任,而是所有參與其中的人都需要認知到與共同維持及努力的。

就像約翰藍儂唱出的,
You may say I’m a dreamer, but I’m not the only one.
I hope someday you will join us, and the world will live as one.

期許會有那麼一天,我們真的能 living life in peace.
而在此之前,我想我還沒打算放棄,正如同很多很多的朋友一樣。
我們,一起繼續努力!

(2019/09/30 凌晨,蘇格蘭愛丁堡)


Vivi的文字需要您的支持!

螢幕快照 2019-06-04 下午6.43.57

如果您也喜歡我的文字,請按下方Like拍手鍵!
也歡迎您註冊Likecoin(Google帳號可直接登入)進一步按讚,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與鼓勵~用行動支持Vivi的創作,讓我能繼續寫出好文跟大家交流!


追蹤更多Vivi的相關資訊
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